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内江东大道第一座石桥——文昌桥

  • 汉安老者
楼主回复
  • 阅读:11563
  • 回复:4
  • 发表于:2010/4/30 19:07:39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内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东大道,是内江县通往荣昌县吴家铺唯一古驿道。千百年来,人们靠步行、肩舆和骑马、人背、畜力驮运,带来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连接河两岸古驿道的纽带就是一座座古石桥。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不少古驿道和古石桥,因失去了往昔的功能,就被遗弃于荒山野草丛中,被人淡忘。文昌桥,这座连接内江县至荣昌县吴家铺东大道第一座古石桥,就是一座被遗弃的古石桥。

记者
黄成江

文昌桥地处东兴区高桥镇赛峨村7组小清流河上。记者从文昌庙外几块石壁上记载的捐资筑桥的人名落款中得知,此桥建于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桂月甲浣,属于新建。老桥遗址在离新桥400米左右的下河段。因老桥被洪水毁坏后,才重新在上游选址修建了文昌桥。

文昌桥因附近有一个文昌庙和文昌坝而得其名。记者来到文昌桥头,呈现在眼前的文昌桥,除了有三两个人在桥上垂钓外,加之通向桥上的小路完全掩盖于荒草丛中,几乎没有人在上面行走,躺在河面的石桥便显得有些孤零零的了。

文昌桥是一座青石结构平桥。据目测,全桥长约30米,宽2米,4米高,有12个桥墩。每个桥墩由若干块长形条石砌成,底层石座是由巨石加固,巨石足有100厘米高、80厘米宽、4米长。桥面由一块块大青石铺就,朝南两侧第四桥墩上还能看见面朝东的蹲卧的龙头和朝北的龙尾,龙头、龙尾上雕有鱼鳞般的花纹,龙嘴和龙眼镂空,其雕刻十分精美。朝北第四桥墩上应该还有一条龙的,与之对称,因洪水被冲走,只剩下这蹲卧龙。石桥看上去,设计巧妙,做工精细气势雄伟,清澈的小清流河哗哗从桥下流过。

为更多地了解文昌桥的历史和传说,记者走访了当地一些村民。据83岁的村民徐弟高徐大爷说,在桥南岸,原来立了一块石碑和一座巨大的石牌坊,记载了文昌桥修建的历史和捐资筑桥的功德牌坊,显得宏伟气派;牌坊下有一口石井,井不深,但终年四季从未干涸溢出,过往行人走到这儿,只须半蹲着,就能用双手捧起井水解渴。井是内江佛教名寺——般若寺主持丈雪和尚所建。井一边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因黄桷树的枝条恰好伸到石牌坊檐顶两端雕刻的石狮子嘴边,枝条上的树叶极少,在当地还有一个石狮子吃树叶的传说。说是一到晚上,就能听到石狮子吃树叶时,发出“嗦嗦”响声。河对岸,还有一个纸库,主要供过往行人烧纸钱和烧废纸、树叶所用。可惜,这些都不存在了,宽大的坝被浓密的竹林和荒草掩盖了。徐大爷说,解放后,石牌、石牌坊都还在,1956年,因一场洪水,桥面上一块青石被毁坏,便将石牌、石牌坊上的石板拆下来,用于修补桥面。当时,请了一个石匠来放石板,因手艺不行,刚把青石放到桥墩上,青石就掉到河里摔成两块。后来,他们专门请了手艺精湛的石匠刘成甫重新拆了一块石牌坊上的青石,由10多个人抬到石桥上,由刘成甫掌握着青石慢慢放到桥墩上,其缝隙非常小,衔接细密,根本看不出石桥桥面是经过重新修补过的。

随后,记者在徐大爷的带领下,从桥边一条被荒草掩盖下的青石板铺就古驿道走过,再穿过一条田埂路,踏上公路,来到赛峨村9组,采访了91岁的村民隆安明。隆大爷一说起文昌桥修建的历史,就显得非常激动起来。隆大爷说,古时,他们这儿是从东兴镇出发,经过枣子坳、龙谷冲、文昌坝、石棬子过清流河到赛峨山、石埝台、四块田、穿心店、梭衣店、财神沟翻山到顺河观音滩,经过观音滩大桥到平坦再到荣昌县吴家铺唯一的一条古驿道,也叫东大道,全长将近200里路。而要涉河而过,就必须在清流河上修建一座石桥。他听他的爷爷辈说,由于这儿地处僻偏之地,交通不便,要从外面运来修桥材质非常困难,一是没有运输工具,靠人搬运耗费大;二是清流河中有不少巨石,尽管他们守着一条河,但因巨石太多,河中不能行舟,出门时,只能靠两条腿行走。当地一些开明绅士便组织大家就地取材,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就连县城不少力帮、行帮组织为了运货行路方便,也捐钱捐物,雇佣当地村民,利用枯水季节,用“鱼鳅棒”(碗口的树棒),先用钢钎将河里的巨石撬松,将“鱼鳅棒”垫在巨石下,然后在巨石上绑上绳索,几十人、上百人一齐吼叫,慢慢滚动着巨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才建起了这座石桥。文昌桥落成后,还专门立了一块石牌和一座石牌坊,记载捐资筑桥人员名单。时任内江县知县顾文曜专门撰写了石牌坊上的碑文,颂扬建桥者们的义举。而这座石桥,也就成了内江县连接荣昌县吴铺家东大道上的第一座石桥。

在返回文昌桥的路上,徐大爷也许受了隆大爷摆谈文昌桥话题的启发,一路上又向记者谈起了文昌桥往昔的繁荣景象。徐大爷说,他的老家在资中县太平镇,因父亲是弹棉花的,7岁时他们一家来到这儿弹棉花,就没有离开过了。家就安置在离桥不远的山坡上竹丛中的一座窜架青瓦大院里。徐大爷说,每天天不见亮,他就听见骡马在山坳上传来叮当叮当的清脆铃声和掌了铁钉骡马蹄子踩在青石上的“得—得”响声,以及赶骡马人、挑夫及轿夫长声吆吆的“报路号子”。如遇到上坡时,前面的人就会吼:越走越陡,越走越好走;后面的人就会应答:抬上去,好歇气。遇到下坡时,前面的人吼唱道:下脚(下坡)带着(后面用力带着轿子),桩子扎稳,尽管朝前走。他们一家听到山上传来声响,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劳动。徐大爷说,那时,尽管他年纪不大,但赶骡马的、挑夫、轿夫从东兴镇走到桥头边,都要停下来歇一口长气,抽烟、吃早饭。临近黄昏时,一大批从远处而来的人群,走过石桥,又要在桥头长歇一会,才会争着往县城赶。加上赛峨山上有一个寺庙,一到菩萨生日时,从城里就会有许多香客经过石桥而去。每天经过石桥的人不下1000人,那热闹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徐大爷说,临到解放那年,清流河涨大水,有一个邮差牵着一匹骡马从桥上过时,一个大浪袭来,一下就将邮差和骡马卷入河中。徐大爷说,有时做梦,他还梦到这个场景,醒来一身冷汗。

是啊,紧挨文昌桥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带石孔的赛峨大桥,往来车辆不断,文昌桥便失去了原有功能。然而,记者站在桥头,凝视静卧于河面上的石桥和四周被翠竹、杂树掩盖着群山,穿过时空的隧道,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记者眼前似乎晃动起一队队驮着盐巴、白糖的骡马、挑夫、轿夫和香客,走出翠竹林、杂树林,踩着青石小路迤逦而来,经过桥上向远处而去,那“得—得”的响声,在记者心中挥之不去。

文昌桥毕竟记载了内江东大道从清朝至民国一段辉煌的历史。

 
  
  • 隆昌人
  • 发表于:2010/5/1 19:40:12
  • 来自:四川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田家的
  • 发表于:2010/5/1 19:53:22
  • 来自:四川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记忆
  
  • 雨中漫步
  • 发表于:2011/6/24 15:02:44
  • 来自:四川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山好水好地方,有空去走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