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内江白马镇

  • 市中区玉江
楼主回复
  • 阅读:113101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2/17 10:57:00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内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商埠重镇   人文聚兴

——内江市中区白马镇概述

玉江



白马镇距离内江城区15公里,辖4个社区、18个村。东与交通乡接壤,南与沱江乡毗邻,西与永安镇连界,北与靖民镇、凤鸣乡相依。

白马镇开发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镇名的来历与镇上的白马台及白马庙有关。但由于内江在宋元交替之际遭兵燹之祸而地荒民散,纵观整个元代(1279—1368),历时80多年都没有内江县的建置,使得内江出现了断代,而战乱频起,朝代更替,典藉的散失让许多事迹无从考证。也因而使得白马台及白马庙之名究竟起于何时难以确切考证。据民间故老相传:白马台与白马庙名字的来由有两则传说,一是相传在某年,在茂市镇(即现今白马镇前身)正演目连戏①时,突然发现有片麦地被糟蹋了,细察有马踏迹象。人们于是在夜间窥探,果然见到一匹白马在田间啃食麦穗。“逐之忽不见,一连几夜如故。”麦农们于是请教戏班掌教师,掌教师作法查出是“白马老爷”显灵,只能供奉,不能驱赶。麦农们遵照掌教师的指示,立即到麦地对天祭祀“白马老爷”从此太平无事,麦穗重生,并获得丰收。后来,麦农们以为“白马老爷”有灵,便推举一会首(募款或办会的承头者)共同集资,塑一白马,常年供奉,以保地方平安。此后,该地就被称之为“白马台”。再一则传说,则相传某年大发洪水,从沱江上游冲来一尊身着铠甲的无头雕像,冲到白马台外的河边就停了下来,人们见是神像,就从河里捞起出来,准备配上头部供奉,但却不知配谁的头像好。向戏班掌教师请教,掌教师说:“既然他是冲到这里停下来,想必和这白马有关。”当即把古时与白马有关的将军一一列出来,通过掷卦选定了三国时期换乘刘备白马被误杀的庞统。确定是庞统后,大家又再次集资,在白马雕像后方修庙供奉庞统,题其庙为“靖侯祠”。当地其他群众和来往客商,对祠庙名称不甚理解,只知庙在白马台,即直呼为“白马庙”。(市中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白马庙名称的由来》曾有记述)

据清光绪三十一年版《内江县志·卷一·寺观》上说:“白马庙县西茂市镇明建,祀后汉庞靖候(庞靖候即三国时的庞统——笔者注)”。虽然没有说明白马庙是建于明代何时,但以此推之,白马庙之名最晚当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而白马台与白马庙名称的先后出现也应当是在同一时期,那时的白马庙所在范围属于明代安乐里的辖地,也未见有建镇的记载,因而白马建镇当是在明代(1368——1644)以后。



据清同治以来各本《内江县志》记载,白马镇的前身就是茂市镇。在清同治十年(1871)本《内江县志》所记乡镇22所,其中就有茂市镇,但未有对茂市镇建置于何时的记载,又据由内江市东兴区方志编纂委员会于1994年编纂的《内江县志·乡镇建设》记载:1937年茂市镇析出义茂乡,1940年改茂市镇为仁茂乡、1942年改仁茂乡为仁茂镇,又从仁茂乡、义茂乡中析出礼茂乡。1951改仁茂镇为白马镇②。所以,白马虽然建场③很早,但其建镇当是在清朝(1644—1911)时期,最初白马形成的集市贸易也不是局限于一地,而是分布于沿江三点一线的黄市(现内江白马电厂的沱江之滨)、茂市(原址在现白马镇关圣路一带)、及现白马庙街市的五六里内。但由于白马庙是这三线往来集中之地,凡来赶集者,大都直达此处,久而久之形成了热闹的集市贸易中心,便由集市而建置为茂市镇,而乡人到此赶集,也大都说是赶“白马庙”,因而“白马庙”就成了“茂市镇”的俗称,故在1951年内江县政府根据民间的俗称将仁茂镇更名为白马镇,以尊重当地这一习俗。

数百年来,白马镇就是文化厚重、客商云集、商贸兴旺的场镇。特别是白马做为内江到自流井(今自贡)、乐山、宜宾、威远等地的必经之地,运销往来的糖、盐、酒、米、木材等大宗量的货物都要经过此地或在此集中贸易,是当时内江最繁华的集贸市场之一。到了清嘉庆(1796——1820)以后,随着内江成为四川糖业的重要产地之后(内江糖业生产最盛时,曾达到全川糖产量的43%以上),白马便成为内江大宗糖品交易的集贸中心之一。1937年内江到自流井的公路开通,使得白马的商贸活动更加繁盛,街面商铺增多。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糖类专卖管理机构,将川康食糖专卖局迁内江,并在白马成立茂市(仁茂)镇业务所于白马街市上。现在,在白马镇的老街还保存了部分当时的铺面与街房。除此之外白马镇还保存有明清以来的古墓群、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的石牌坊、清末与民国初的民居等众多古迹(详见文后附表《白马镇地面文物名录》)。这些都是研究白马镇自明清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白马镇因处于沱水之滨,得舟揖之利,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钟情之地。在清光绪三十一年本《内江县志·卷十·诗词》曾录内江人,明代礼部尚书李充嗣《孟市舟中》一诗:“万斛舟中橹一声,水光山色伴离情。君亲两地关心切,彻夜江风梦不成”④。自明代以来,白马就有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明代的阴武卿(生卒待考)字定夫,号月溪,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历任福建布政使(相当于今之主管民政的副省长)、兵部侍郎等职,卒赠兵部尚书。《明史》称他“老成而有卓识,所在饬纪振肃”著有《月溪文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有传,今白马镇有一地名司马桥,便是因阴武卿墓葬于此,而兵部尚书(相当于今之国防部长)有大司马之称,故留下了司马桥(司马桥旧址在现白马镇司马桥社区)的名称。明代的工部尚书何起鸣(待考——1590)字应岐,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周至知县、顺天府丞、山东巡抚、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等职,著有《奏议》、《蓄德要览》等书,今白马附近有一地名太子碑(太子碑所在地现属交通乡前进村),便是邑人曾在这里立下过一块“明故太子少保工部尚书何起鸣故里”的石碑,故留下此地名。清代举人苏鸣鹤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曾任四川崇州学正、云南楚雄县知县等职,著有《常用字义略解》一书,其弟苏鸣岗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曾任江安县教谕、山东馆陶县知县等职,著有《一枝轩文稿》,今白马附近的沱江河巨石中有其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题书的“回澜”二字,今人以回澜石呼之。另外还有清末书画家张次诚(著名画家晏济元的启蒙师)、民国实业家曾仲海、革命先烈廖恩波等,这些贤达志士都为白马这块人文聚兴之地增色不少,现在白马这座水滨小镇依旧承袭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已故的白马书法名家卢达能(1916——2006)及白马众多文化人士的倡导和组织下,白马镇至今还活跃着一支书画协会,此外还有更多的白马人在政治、文化、经济、工业、商业、农业等各行业都有不凡的业绩,这些都为这座水滨小镇增添了更多的传奇。因此,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继承白马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保留其历史文化底蕴和氛围,提高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实施对白马镇新城建设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对白马镇进行保护,又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科学地利用白马镇的资源。如对白马现存的清代老街田坝街和五星街及其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国初年建筑和民居,应针对其情况从它的整体格局以及环境上综合考虑,采取综合的保护手段,在不改变古街的总体格局及街道布局的情况下实施改造,对于其中保护价值大或建筑特色鲜明的列为重点保护类;对有一定保护价值可以列为一般保护类。

再就是对白马的人文历史及景观的挖掘,特别是对白马名人中的阴武卿、何起鸣、苏鸣鹤、苏鸣岗及廖恩波烈士要列为重点,对白马的古迹则要将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苏王氏节孝坊,白马老街、白马的十里体闲走廊做为重点。以此整合白马的历史资源、景观资源,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并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集“人文、历史、山水、休闲、娱乐、招商”为一体的宜居、宜游、宜商的白马新城。这样既有利于白马镇开发,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白马镇依偎于沱江之滨,可以上游结合七家滩、玉皇观,下游结合龙门古镇(现沱江乡)更有利于将白马建造成具有依山傍水,文化厚重、独具特色的水滨小镇。

白马镇地面文物名录(附表一)

序号

名称

年代

类别

地址

保护

级别

备注

1



白马文昌宫







古建筑



白马镇五星街



未定级



现名兴国寺

2



吴必成夫妇稿







古建筑



白马镇五星街



未定级



普通墓葬

3



欧家大院







古墓葬



白马镇人民街



未定级



已迁移

4



廖恩波故居



1901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白马镇周家巷



未定级



已拆除

5



苏王氏节孝坊



清道光十五年(1835)



古建筑



白马镇红莲村



市级



已修缮

6



回澜水文题记



清道光十五年(1835)



石窟寺及石刻



白马镇红莲村



未定级



已结合沿江护堤规划保护

7



季阴氏墓



清光绪六年(1880)



古墓墓葬



白马镇湛家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8



跃进水库大桥



1971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白马镇湛家村



未定级



农业水利遗产类

9



陈所荣夫妇墓



清嘉庆十二年(1807)



古墓葬



白马镇石盘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0



曾家照壁







古建筑



白马镇石盘村



未定级



残存

11



云坛吴氏墓







古墓葬



白马镇云坛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2



石包冲渡槽



1973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白马镇海棠村



未定级



农业水利遗产类

13



曾广安墓



清同治十年(1871)



古墓葬



白马镇石盘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4



石子土墓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古墓葬



白马镇双河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5



邓氏墓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古墓群



白马镇联合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6



杨氏墓







古墓群



白马镇联合村



未定级



普通墓葬

17



白塔村渡槽



1976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白马镇白塔村



未定级



农业水利遗产类

 

注①:目连戏,又称 “搬目连”,是清代以来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的影响最大的连台剧目体系,各有48本之多 ,一般是丰收之后,由各乡镇的乡民集资请戏班来唱的酬神戏。

注②:据《内江规划建设志》(2009年)380页记:“白马镇清朝置茂市镇,1936年建仁茂镇,1951年更名白马镇。与《内江县志》所记稍有出入,故注此以志。

注③:场,即集镇、集市之意,川人俗语“赶场”,即是到集市或集镇作买卖交易。



注④:李充嗣《孟市舟中》一诗,也曾被收录于《内江风物咏丛》(中共内江市委老干部局于2007年出版发行)第374页,原文注解如下:“孟市,即今白马镇,曾一度误为茂市镇,衍为仁茂、义茂、礼茂三乡。

 市中区玉江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