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70年70事:1955年,第一次叫出“龙泉驿区”这个名字!

  • 甜城妹儿
楼主回复
  • 阅读:53691
  • 回复:0
  • 发表于:2019/8/26 23:56:09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内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为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龙泉驿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汇聚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抓发展的信心与力量,助力建设“一区一城”,见证哥与区档案馆联手,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70年尘封的记忆,共同追寻那些发生在每一年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追忆中凝聚前行的力量。那么,1954年到1958年,在我区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呢?一起和见证哥来看看吧~



1954  苏联专家来到龙泉勘探天然气



      从1954年开始,一批苏联专家来到龙泉驿区帮助钻探龙泉山下面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油气需要理论指导、技术设备支持和资金保证。



▲西南石油局勘探龙泉山



▲民国时期袁家沟探井预支表



▲民国时期绘制的袁家沟井位图


     龙泉山是背斜山,理论上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但不利于储水,属于半干旱山区。民国时期曾在山泉镇的泉水沟和大田坝试钻过两次,但限于设备和资金问题,结果不理想。这次,苏联专家经过实地调查,放弃上述两个点位,选择龙泉山主峰长松山附近的三大湾打了三口井。



▲图为当年苏联专家在龙泉山三大湾勘探天然气时遗留的探井


     可惜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59年在即将出产天然气的前夕,苏联撤走专家,龙泉山的勘探工作陷入停顿。直到2000年,这一带的气井才投产,随后洛带中型气田也投产。一千多年前就显露端倪的资源,其利用价值终于随着国力的昌盛而被发挥出来。





 1955年  龙泉、洛带称谓变化及龙泉驿行政区划变化



     民国初期沿袭清末建制,称龙(泉)驿乡、洛带镇。民国8年(1919年)划分团区时,将龙泉镇片区分为第五团区,洛带片区分为第六团区。民国25年(1936年)将团区合置为区,原五六团区合并成第三区,先为乙种区,五年后升为甲种区。但区对镇、乡的行政管理和干预能力很有限。



▲1955年,简阳县人民政府政经委员会同意龙泉、洛带调整食盐零售价格文件


      1950年1月17日,简阳县委组派人接管第三区(龙泉驿、洛带),建立简阳县第三区人民政府。是年3月为加强对洛带片区的管理,将第三区划分为第三区和第八区,第八区政府驻地镇子场(洛带乡)。1951年2月改三区为十五区,改第八区为十四区。1955年,简阳县合区并乡,十五区更名为龙泉驿区(民间俗称“龙泉”),十四区更名为洛带区。同时,隶属华阳县的西河(此名源于西江河以西)乡分为西河乡和青龙(石灵)乡,大面乡分为大面乡和洪河乡。



▲1956年5月26日中共简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1959年10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通知,内江专区简阳县的龙泉驿区,温江专区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石灵)四个公社同时划归成都市管辖,筹建成都市龙泉驿区。
    1976年1月21日,简阳县洛带区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1989年龙泉驿区升格为副地级,遂形成今天的格局。




1956年 水利建设方兴未艾




▲当年用开辟山间水田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20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其中对水的规划是“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区境人民在省上的统一规划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包括龙泉山水库群建设、东山灌溉渠跨流域调水工程、坝区和山区的提水灌溉工程三方面。逐步摆脱了区境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生产逐步走向稳产、高产。罗家湾水库的修改,是区境第一次组织大队人马进行水利建设,其中人员的组织管理形式、关键技术的突破、资金的筹集与分配,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形成经验进行推广,从而迎来更大规模的建设热潮。



▲1956年,洛带区山门寺、猫猫沟、罗家湾水库停工小结报告





 1957年 东山灌溉二期工程完工



     1957年4月28日,东山灌溉渠二期工程完工,区境麻石桥(渠底海拔约508米)段开始接受跨流域调水的灌溉,这在当年是件轰动的大事。通知沿途要放水的当天,许多老乡故意抬了竹椅子坐在渠中,扬言要喝干放来的水。因为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区境地势要比成都城区高,河水是无法自流灌溉到区境丘陵地区的。


▲东山灌溉渠二期工程完工后,周边农民前往参观


      成都是个冲积扇平原,地势由西往东逐渐降低。当时设计引水点的海拔高出区境麻石桥六米,设计渠道运用设计铁路的原理,将东山灌溉的整体坡度设计得很小(总体约为千分之一),遇到地势低洼的地方会垒几十米高的坝使得渠横跨过去。就这样,本属于沱江水系的驿马河——西江河流域及区境坝区的其他地方都用上了岷江水。



▲东山灌溉渠二期完工后,区境内适灌地区种植水稻面积大幅增加


     东山灌溉渠及后续工程的建成,使东山原来以冬水田为主的蓄水方式,转变为以提灌系统及调节性堰塘为主要蓄水方式。农作物也相应发生变化,原来以旱作粮食如小麦、玉米、红苕为主,改为大面积地种植水稻。从此,区境坝区百姓吃米饭成为常态。




1958年 绿化龙泉山



      龙泉山是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条背斜山,地质结构不利于储水,属于半干旱山地,历来植被稀疏。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成渝铁路,需要大量枕木,为就近取材,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砍伐。



▲绿化龙泉山的规划报告


     内江地委书记于1957年5月视察龙泉驿时,品尝了当地出产的“洞庭枇杷”后,赞不绝口,要求秘书起草一个“龙泉山绿化工程”的材料,后来又将这个材料精简到三百字带到了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结果这个材料被毛泽东主席看到后很重视,布置邓小平去具体落实。邓小平与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会商后,由四川省委向内江专区发出绿化龙泉山、将龙泉山建成成都市的果品基地的指示。简阳县随即成立“龙泉山绿化指挥部”,布置以种水果为主的绿化龙泉山工作。与此同时,共青团四川省委亦在龙泉驿召开“绿化龙泉山万人誓师大会”,拉开了大规模绿化龙泉山的序幕,当时提出了“山顶林木茂,半山花果香;梯田连梯地,粮食堆满仓;成群鸡兔肥,满圈猪羊壮……”的远景规划。



▲如今果林遍野、绿风浩荡的龙泉山 (黄平 摄)


    这次实施的“龙泉山绿化工程”,由于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原因,最终没有圆满完成。但影响却是深远的。一是为龙泉花果山建设摸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二是向成都展示了龙泉山的资源优势,为来年划归成都作了铺垫。



end



图文资料由区档案馆提供[见证龙泉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